【大河财立方 记者 史冰倩 裴熔熔 文 朱哲 李博 摄影】7月的吉林,22℃的清凉夏风拂过广袤的黑土地。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吉林省主题采访活动在长春举行。110多位记者兵分两路,深入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延边等地,探寻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
经过一周的密集采访调研,“五色吉林”的壮丽画卷清晰铺展——这里既有黑土地滋养的农业沃土,也有历经世纪蝶变的工业巨龙;既有坚实的产业根基,更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吉林正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赢、传统与新兴共舞、创新与效益共生的振兴新路。
金色吉林:饭碗端得牢,链条延得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吉林将科技创新与特色产业融合的关键领域。
漫步在吉林省延边州光东村风景如画的稻田间,一块“光东村数码农场”的牌子引人好奇——原来每株水稻都被赋予了“身份证”。在这里,每一株水稻都进行单株育苗和单株插秧,并与种子库中的品种信息一一对应。通过数字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全面搜集并研发出各种品种的DNA信息和表型数据,从而实现对目标品种的精准培育,大幅提升育种效率,以高科技种子“芯片”成果,带动产业升级。
类似的“黑科技”在光东村171公顷水田里随处可见:智能温控大棚提前育苗期40天,智慧物联系统精准监测全流程数据……通过资源整合、科技赋能和品牌建设,目前光东村水稻亩产约1000斤,高产可达1200斤;价格从每斤两三元涨至最高近50元,还远销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
作为“育、繁、推一体化”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鸿翔种业以科技投入撬动高质量发展——每年科研投入占净利润比超40%,在全国布局11个育种中心,累计推出110余个玉米种子品种,2025年拟新增20个新品种。97.75%的出苗率、公主岭加工厂5000万斤种子加工量与6亿元产值的实效,不仅填补了吉林种业在优质品种培育上的短板,更通过“育繁推”全链条产业化,推动吉林种业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在金翼食品,能看到一颗鸡蛋的“七十二变”。作为三产融合的标杆企业,金翼从一产的种植业、养殖业筑牢基础,到二产的蛋品精深加工突破升级,再到生物制品等衍生业态拓展,构建起“种养加销”全链条体系。220项专利技术让蛋品附加值提升数倍,年加工鲜鸡蛋15万吨、蛋制食品5万吨的规模,以及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版图,不仅彰显了吉林禽类蛋类产业从“初级产品”到“高附加值商品”的跨越,更通过1000万只蛋鸡存栏的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品质可控、效益可观”的范本,成为产业链协同升级的生动注脚。
银色吉林:冷资源撬动热经济
吉林的冬天虽冷,冰雪经济却“热”力十足。
作为吉林冰雪经济的核心IP,查干湖因冬捕声名远扬,如今已升级为四季游。“春捺钵、夏赏荷、秋观鸟、冬渔猎”的四季游模式,让查干湖真正从“一季火爆”变成“四季常青”的旅游胜地。其祭湖醒网仪式、头鱼拍卖等民俗活动极具吸引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实现了鱼品质与旅游体验的双提升。
上个冰雪季,查干湖累计接待游客141.73万人次,同比增长229.9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47亿元。头鱼拍卖款项注入生态慈善基金,形成“保护-增收-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从单纯渔业生产升级为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多业态的经济增长极。
对于冰雪爱好者来说,松花湖度假区绝对是胜地。从1959年开始,国家便开始建设松花湖大青山的滑雪训练设施,经过多年经营,如今这里已成为滑雪场的“天花板”,诞生了无数个滑雪冠军和优秀运动员。2024年,松花湖度假区冬季接待游客数量突破百万。
如今,松花湖度假区把冰雪旅游与避暑休闲生态旅游统筹起来,打造“春季户外踏青、夏季游青山花海,秋季登高赏红叶、冬季雾凇滑粉雪”的四季经营新格局。今年项目再升级,松花湖度假区着力打造了“上青山看花海”“上青山去露营”“上青山看日出”“上青山跑越野”四大产品体系,为全国游客带来不虚此行的悠闲体验。从4月份至今,度假区已接待游客18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8%,预计今年夏季接待游客数量突破40万。
在辽源这座北方小城,一双双袜子正凭借科技赋能冰雪装备产业增效。作为全球重要棉袜生产基地,北方袜业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发热滑雪袜凭借8℃-12℃升温效果、人体工学设计等核心优势,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北京冬奥会后,产品通过“线下滑雪场+线上直播”渠道快速铺开,2024年相关冰雪袜类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0%,带动企业年产能提升至360万双,不仅拓展了冰雪装备细分市场,更推动辽源袜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为吉林冰雪经济注入“科技创收”新活力。
蓝色吉林:老工业基地焕发“智”造新活力
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吉林省诞生了多个第一。从新中国第一辆“解放”卡车轰鸣驶出、第一辆“红旗”轿车迎风招展,到第一炉光学玻璃淬火而生、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窥探微观世界……吉林用无数个“第一”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基石。如今,这片流淌着蓝色工业血脉的土地,正将深厚的积淀转化为“智”造新篇。
红旗繁荣厂区是吉林汽车工业向智能、绿色迈进的生动缩影。走进总装车间,智能化生产场景映入眼帘:无数机械臂精准舞动,近百台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在智能调度下穿梭不息,高效完成物料运输。
据了解,这座面积达9.6万平方米的超级车间,拥有11条自动化生产线和4条高精度整车检测线,具备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车多车型柔性共线生产能力。其标准年产能达24万辆,平均每54秒就有一台整车驶下生产线。
在吉林化纤的碳化车间,一束束白色碳纤维原丝被生产装置牵引向前,经过400多米长的自动化生产线,经过氧化、碳化、表面处理等工序后,丝束变为黑色,成为有“新材料之王”之称的碳纤维。
“这个过程就像烘焙,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吉林化纤集团工作人员的比喻,道破了生产研发的关键。正是凭着这股精细化钻研的韧劲儿,吉林化纤20年来通过升级替代、产业链替代、进口替代、靶向替代,深度开发应用场景,推动产品全面升级,产品覆盖从3K到50K,从T400到T700、T800全系列,实现从原丝、碳化到复材、制品的全领域应用,碳纤维市场占有率达到45%,成为全球唯一拥有湿法、干喷湿法双工艺路线的企业。
除此之外,吉林化纤集团还手握多个“第一”:全球最优质的人造丝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腈纶纤维、竹纤维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牌号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碳纤维生产基地。今年上半年,集团公司销售收入、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9%和17%。
长春的光电产业,发展势头同样迅猛,2024年产值已突破900亿元,已成长为长春乃至吉林省科研实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背靠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这块“金字招牌”,长春经开区聚集了大批上下游企业,从研发、设计到制造、应用,形成了一条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从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起步,到今天的光电产业集群,吉林深厚的科研“家底”,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
绿色吉林:好生态就是“金饭碗”
棉花般的云朵让天空似漫画梦幻,遍地的小黄花如点点繁星。这是调研行7天中,记者目之所及看到的生态吉林。
曾经,过度开垦让黑土地退化严重。自2007年起,梨树县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创新探索出“梨树模式”——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为核心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为了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还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全国第一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设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院士工作站,确定了每年7月22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连续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从最初的225亩试点,到2025年全县超340万亩推广、基本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再到辐射东北四省区超1亿亩,“梨树模式”的版图飞速扩张。更令人振奋的是,自2021年起,这张“黑土保护金名片”已走出东北,在西北、华北等非黑土区落地生根。
曾经的查干湖因水源短缺、过度开发陷入生态危机,吉林果断投入12.58亿元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2024年竣工的7个子项目构建起“控源、截污、引水、净化”体系:引松渠道引水能力提升38%,29公顷芦苇带年削减污染物900吨;湿地恢复与闸涵建设让水体循环畅通,水质连续4年稳定在Ⅳ类。生态改善带来生物多样性回归,野生脊椎动物达371种,珍稀鸟类增至276种,数十万候鸟迁徙停歇的景观成生态名片。
红色吉林:精神火炬照亮振兴之路
红,是吉林最厚重的底色。
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掀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1931年12月,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劳农赤卫队和特务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1931年底至1932年夏,多支抗日游击队诞生于吉林,这些正是东北抗联的前身。1934年2月,中共领导的17支人民革命军队伍在濛江县三岔子山林中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为总指挥。这里亦是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
新中国成立后,杨靖宇等抗联英雄铸就的“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穿越时空,赓续绵延,融入各个领域发展机理,激励着吉林儿女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从第一辆“解放”卡车到第一辆“红旗”轿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红旗精神”在一汽代代相传,成为吉林工业砥砺前行、自主创新的精神图腾。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是新时代吉林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旗帜。其科研团队延续奋斗精神,在深地探测等领域持续攻关,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
从黑土地生长而出的红色,也滋养着这片土地。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曾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少、没产业,开山采石卖资源一度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破坏了环境,路子越走越窄。2016年,马鞍山村被确定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痛则思变。“两山”理念让村“两委”决定依托自然资源转型发展旅游业。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马鞍山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打造了集三下江南红色历史和东北抗联战士罗明星事迹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发了红色徒步线路,形成以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旅情怀相辅相成的产业链条。如今,马鞍山村环境焕然一新,从泥土村、贫困村华丽变身鲜花村、小康村。
记者手记:
“五色吉林”的活力,源于一种务实而前瞻的发展智慧:既要护好“命根子”(黑土地、好生态),也要用好“钱袋子”(产业链升级、科技赋能);既要擦亮“老招牌”(工业、农业),更要培育“新引擎”(冰雪、光电)。
在这里,保护与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必答题;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转型升级的跳板。
吉林用生动的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不是空话,是让土地更肥沃、产业更兴旺、生态更优美、百姓更富裕的扎实行动。这片黑土地上的“活力密码”,正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着充满希望的吉林方案。
责编:史健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泰禾优配-广州炒股配资公司排名-线上开户的证券公司-股票配资开户费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